體驗上一代人的飲茶文化 Experience the Tea Drinking Culture
到蓮香樓體驗上一代人的飲茶文化,茶樓文化你又知多少?
以前有很多香港人的早晨,往往是從一盅茶和兩件點心開始。由早期於古裝片經常出現的茶寮,慢慢演變成現在隨處可見的酒樓酒家,飲茶文化伴隨港人成長,腦海中總有些零碎片段,浮現出小時候飲茶的美好回憶。
即使姐姐推着點心車的叫賣聲不再,茶盅亦被茶壺慢慢取代,點心由人手製作慢慢轉為機器生產。屬於上一代人的飲茶文化亦消失殆盡,而蓮香樓作為香港傳承廣東茶樓文化歷史最悠久的一家茶樓,象徵着傳統飲茶文化的衰變與更易。
//九十五年老字號—蓮香樓
蓮香樓已營業逾九十五年,經過兩次搬遷來到現址威靈頓街,茶樓原名「連香樓」,是一間主賣糕點酥餅的餅館,因蓮蓉食品製作出色而聞名,改名為「蓮香樓」。
茶樓的樓梯儼如一條時光隧道,外面是有一堆現代高樓大廈的中上環,上面卻保留着屬於上一代人的傳統飲茶文化。沒有接待處,亦沒有伙記會帶位,茶客須在茶樓裏尋尋覓覓,挑選你認為他戴上口罩離開的一台旁邊靜靜等候。等位亦要靠「彩數」,分分鐘那一檯是「打躉」一族,你等位的努力就將會前功盡廢。
裝橫一如既往,密密集集的圓枱,牆邊留有名人字畫和花碼價錢牌,頭頂有多把懷舊吊扇,唯一不同的是,用作掛雀籠的橫桿消失不見,取而代之的則是一口口鐵釘,茶樓在鐵釘掛上雀籠裝飾。
開茶後伙記放在你檯面上的是茶盅而不是茶壺,可以考驗自己倒茶的功力。
點心車班次頻密,姐姐叫賣聲依舊中氣十足,點心車內更有一些在外面已經近乎絕跡的點心,例如豬肚燒賣、淮山雞扎和棉花雞等等。手快有手慢冇,亦是以前茶樓的一大特色。
//昔日茶樓酒樓大不同
以前茶樓和酒樓不論是經營模式、營業時段、客源以至是食材方面等等都涇渭分明。茶樓只在早午營業,提供簡單的包點,點心,並無提供其他類型的小菜,亦都不設晚市。通常光顧的客人都是勞苦大眾。茶樓供應「一盅兩件」,收費二厘,相當便宜。而酒樓則為達官貴人應酬的高級社交場所,一般只做晚市,提供佳餚美點,讓他們在裏面一邊吃飯一邊傾生意。而酒樓附近通常會有妓院,方便權貴風花雪月,邀請妓院小姐「出局」陪酒。
1903年,上環水坑口街妓寨發生大火災,正值當時石塘咀剛剛完成填海工作,港督彌敦想借色情事業開發該地,於是以安全為由作藉口,下令封閉水坑口街所有妓院,必須搬遷到石塘咀方可繼續營業。當時大部分酒樓都在水坑口街附近,酒樓和妓院關係的唇齒相依,因此有為數不少的酒樓因經營困難而選擇結業,另外一些酒樓為求生計,開始兼營早午茶市。直到1935年,港府禁絶娼妓,酒樓必須兼營茶市維生,自此茶樓酒樓再無太大分別。
//飲茶約定俗成的老規矩
去飲茶有些約定俗成的規矩,例如洗碗筷、斟茶七分滿、叩手禮和茶壺加水要打開茶壺蓋等等,很多人只知其意而不知其由。洗碗筷是早期茶樓用餐環境惡劣,店家為求效率,碗筷清洗得非常馬虎而衍生的習俗。而另一說法則是茶客不敢飲用「免費茶」,所以作用清洗碗筷。斟茶七分滿是因為禮貌,茶滿不好端,一不小心會溢出茶水,不但浪費更會燙到別人的手或撒潑到衣服上。
至於叩手禮和打開茶壺蓋,則是兩個較長的故事,因字數所限,請看圖5。
//消失的術語和暗號
在點心車出現之前,茶樓伙記會用一個大鐵盤放入點心,加上一條肩帶繫於肩上,捧著點心在茶樓叫賣。因為外形看似小孩捧著禮物向長輩賀壽,所以當時亦都稱這行為「賀壽」。而強壯有力的伙記會「揸大巴」,即是捧著一個大蒸籠直接從廚房走出來賣點心,因為以前大巴軚盤較大,看似巴士司機手握軚盤因而得名。
以前尚未有電腦,未有點心卡的年代,「埋單」相當麻煩,簡單而言,只要茶客未「埋單」,伙記就不會收拾檯面上的點心碟方便統計總數,有如現代迴轉壽司一樣。規模較小的茶樓,在茶客結帳之時,伙記會對住收銀大嗌術語,例如「開嚟拿住」,「開嚟禮拜」等等。這些術語其實分別代表不同數字,拿住即是五,禮拜即是七。其後點心卡出現後,這些術語亦隨即消失。
每間茶樓都必然會有熟客,而每間茶樓亦有幾個「茶博士」。「茶博士」是茶樓的企堂,他們的職責除了維持茶樓日常運作外,亦負責和客人「吹水」,相當於現今餐廳公關。熟客一踏進茶樓門口後,會以手勢向「茶博士」示意開茶。鼻即是要香片,意指清香撲鼻;指嘴邊即是要水仙,因為嘴邊有口水;指耳即是要普洱,因為洱字有耳字邊;指眉就即是要壽眉。
//飲茶文化不斷在進化
現今茶樓的主要客群,仍然是以老人家為主。年輕人甚少到茶樓飲茶,皆因茶樓的慢,與年輕人的「快」格格不入。但其實年輕人對點心並不厭惡,他們喜歡光顧添好運和唐記等等的點心舖,因為用餐較為方便快捷。可見飲茶文化不斷在衰變與更易,未來「一盅兩件」,或會成為歷史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