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故事-堅守與傳承 香港培正 2014


RTHK 香港故事-百年樹人 堅守與傳承 - 香港培正中學 2014.01.20

香港故事-百年樹人

學校的傳統、校風和文化,塑造了一代學人,老師的教導、關心和鼓勵,不經意地造就了一個個社會精英。十間老校,十個發生在你我身­邊的人物故事,在歲月的歷鍊中,默默地作生命傳承;諄諄校訓,一點一滴,培育了香港社會的寶貴價值。

新一輯的「香港故事」,將引領觀眾走進十個校園,透過知名校友重臨舊地,與這一代的師弟妹相遇,兩代人的故事交熾,在校園中拼發­出生命成長的光彩。


培正始創於1889年,當時廣州浸信會華人信徒李濟良牧師、馮景謙等人聯同信徒,興辦­華人基督教學校,1907年在廣州東山建校。1933年,培正來到香港開辦小學,兩年­後增辦初中,抗戰時期,校舍曾被日軍佔領,戰後開辦高中,不少內地教授級的老師來到任­教,理科人才輩出,包括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獎人崔琦教授、以及獲得數學界最高­榮譽菲爾茲獎的丘成桐教授。

培正是中文中學,一向奉行用中文教學,但是數理科就一直用英文書,中文講解,中英並用­。
丘成桐教授說,這樣對學生的理解很有幫助。他說,是培正老師開拓了他對數學的興趣,奠­下了根基。


培正人另一個特色是貪玩,有「培正馬鎦頭」的稱號,作家羅乃萱小學和中學都在培正度過­,除了感謝老師鼓勵她做作家之外,最記得就是在培正快樂的時光。

時裝設計師何國鉦亦是校友,為香港培正八十周年設計校服,以及參加畢業二十五年加冕禮­。

品格決定論 培育成功走正道
文:陳淑怡 香港都市日報 2014年01月17日,星期五 副刊

「至善至正,紅藍精神,八個字在社會何時何地都適合,紅就是一片雄心,藍是冷靜,做人要冷靜頭腦,清醒頭腦,明是非,有愛心善心,配合奮鬥精神,熱心社會,無往而不利。」

鄺文熾1933年在私立廣州培正中學畢業,當時的培正是寄宿男校,校規非常嚴格。「如果你偷偷出街,給校監見到,第一、二次記大過,第三次要革退,養成至善至正,守法的精神。」對學業要求也很高。「課本初中是中文,高中全英文課本,考試70分才及格,80分很平常。」當時的培正有運動場,鼓勵學生,鍛煉身體,又很重視課外活動。
鄺伯戰後來了香港,創立無線電學校,培訓電子人才,在八十歲高齡,籌辦台山培正,由幼稚園到中學,秉承學校的精神。

知名學者崔琦丘成桐是校友

培正始創於1889年,當時廣州浸信會華人信徒李濟良牧師、馮景謙等人聯同信徒,興辦華人基督教學校,1907年在廣州東山建校。1933年,培正來到香港開辦小學,兩年後增辦初中,抗戰時期,校舍曾被日軍佔領,戰後開辦高中,不少內地教授級的老師來到任教,理科人才輩出,包括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獎人崔琦教授、以及獲得數學界最高榮譽菲爾茲獎的丘成桐教授。

培正是中文中學,一向奉行用中文教學,但是數理科就一直用英文書,中文講解,中英並用。丘成桐教授說,這樣對學生的理解很有幫助。「用英文書但用廣東話講解,於是乎解釋沒有問題,但是習題亦是用英文寫,以後畢業後不會遇到問題,我見我的日本朋友,沒法寫得清楚,因為他完全是母語教學。畢竟科學的語言是英文。」他說,是培正老師開拓了他對數學的興趣,奠下了根基。他現時是美國哈佛大學教授,每次返香港,時間許可,他都會返學校和一眾學弟妹分享心得。

羅乃萱有「培正馬騮頭」稱號

培正人另一個特色是貪玩,有「培正馬騮頭」的稱號,作家羅乃萱小學和中學都在培正度過,除了感謝老師鼓勵她做作家之外,最記得就是在培正快樂的時光。「我認我們是馬騮頭,因為我們很喜歡玩。我霸了乒乓枱和同學一起打,我被爸爸罵,回家吃五分鐘飯,跑回來玩。」她亦是體育健將,曾經得到校際女甲接力冠軍。
培正亦一向很重視團體精神,小五那一年,全級同學就會成立一個級社,又有所謂兄弟社,中五是中二的兄社,中四是中一的兄社,高年級同學協助低年級同學,互相打氣。讀中三的李芷熒,今年負責帶領小六弟社的同學做啦啦隊。「好像整個培正都是一體,沒有分中學、小學,教導小朋友,令他們學懂很多東西,希望他們享受過程。」
畢業之後,同級同學以級社聯繫,亦有培正同學會,將不同級的培正人連繫一起,每年的同學日校友聚首一堂,畢業25年的同學會有一個加冕儀式,由當年教過的老師主持,本地著名的時裝設計師何國鉦是這一屆學生,今年適逢是香港培正建校八十周年,他更加為學校設計紀念校服。「你在這間學校出身,每人都有自己的工作,有自己的範疇,這個範疇可以貢獻到學校,我義不容辭。」

培正人很強調做人要有熱情,善良正氣,同學互相支持,年紀輕輕,中三的梁芷熒這樣總結:「學校不是想培育一些很聰明的人,反而是着重我們品德方面,學校經常講,怎樣是好的基督徒,老師也很出心出力教學,認為應該有好的人品較為重要。」



猜你喜欢:
培正近貎 Pui Ching

Old Hong Kong 老香港

The Beauty of China 中国之美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